数据摆在那儿,每天出口量比去年12月涨了44%,船舶追踪显示一天能卖233万桶。这就好比两家打架,其中一家还顺便把生意做得更红火了,你说怪不怪?
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以色列。按说打了这么久,早就该瞄准对方的钱袋子了,可伊朗那个哈尔克岛石油码头,到现在还好好的。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
要说伊朗的经济,那真是把宝都押在石油上了。哈尔克岛这个地方,看着普通,却承担着全国90%的石油出口。每天从这儿运出去150万桶原油,一年下来就是540亿美元进账。这钱可不是小数,占了伊朗GDP的13.3%,财政收入更是过半都靠它。
有人可能会说,不是还有其他产业吗?确实,伊朗的非油出口有578亿美元,看着比石油收入还多。但你细想,石油产业链带动的就业、相关产业,可不是简单数字能比的。就像家里的顶梁柱,看着工资条和副业收入差不多,但家里大小开销多半还得靠工资撑着。
再看以色列,那可是出了名的敢打。1981年说炸伊拉克核设施就炸了,2007年又端了叙利亚的核项目。按这脾气,伊朗这么重要的石油码头,早就该成目标了。可这次偏偏没动手,从能打到不想打,这里面的弯弯绕可不少。
要说伊朗这波石油卖得火,还真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。卫星照片都拍着呢,6月11号储油罐还有阴影,没装满,到18号影子没了,全装满了。这说明什么?人家一边拼命往外运,一边还在使劲囤,玩起了"动态库存管理"的把戏。
更绝的是油轮的操作。以前可能还规规矩矩停靠,现在是来了就装,装完就走,跟打游击似的。有人说这是"幽灵化"操作,一点不假。据说还用上了区块链技术,让国际上想追踪都难。就像小贩躲城管,你刚瞅见影子,人早就带着货没影了。
以色列为啥不动手?先看看地理上的麻烦。哈尔克岛离以色列有1500公里,要打过去不容易。更关键的是,中间还得经过沙特的领空,人家根本不借道。这就好比你想抄近路去朋友家,结果邻居不让你从他家院子过,只能绕远路,等你到了,人家早就有准备了。
再往大了说,真把哈尔克岛炸了,后果不堪设想。霍尔木兹海峡要是被伊朗一封锁,全球30%的海运石油就断了。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时候油价能飙到130美元一桶。这可不是小事,油价一涨,美国的通胀就压不住,甚至可能引发债务危机。以色列再横,也不能不考虑这些连锁反应。
从以色列自身来看,打仗也得算经济账。他们的目标优先级很明确,核设施、导弹系统、指挥中枢,这些才是要命的。石油码头虽然重要,但还没到非打不可的地步。就像家里进了贼,肯定先护住家人和贵重物品,至于院子里的柴火垛,先不管也无妨。
这里面还藏着大国的影子。中国2016年给哈尔克岛码头升级提供了信贷支持,这可不是随便帮忙,说到底还是为了能源安全。东方大国需要稳定的石油来源,伊朗需要资金和技术,各取所需罢了。
美国那边就更有意思了。一方面想压着通胀,不希望油价涨;另一方面又得支持以色列。这种矛盾下,对伊朗石油出口的态度就暧昧起来。拜登和内塔尼亚胡之间,估计没少为这事儿掰扯。
往后看,这事儿可能有几种走向。要是以色列只是打打伊朗的非核心设施,油价波动估计不会超过20%,影响不大。可要是真把哈尔克岛毁了,伊朗肯定会封海峡,到时候全球供应链都得乱套,经济危机说不定就来了。最糟的是伊朗铀浓缩突破90%,那中东就可能掀起核军备竞赛,后果不堪设想。
不过话说回来,伊朗也不敢轻易封海峡。真做了,自己78%的石油收入就没了,等于自断臂膀。以色列也有自己的小算盘,不到万不得已,不会轻易动哈尔克岛。毕竟打了之后,全球谴责的成本要是超过自己的财政损失,就得不偿失了。
现在的情况就是,能源设施成了双方手里的一张牌,谁也不敢轻易打出去。未来可能就是无人机和智能油轮之间的较量了。
这事儿说到底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枪炮响的时候,算盘也没停。伊朗这波石油出口逆势增长的操作,藏着的都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算计。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发展?
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