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,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,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岗位设置也在发生重大调整。
此次改革的核心目标,是剥离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,强化公益属性,提升服务效能。
然而,改革也带来了岗位调整的阵痛,特别是部分岗位被取消,对编外人员的影响尤为显著。
01
改革目标
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、职能交叉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推动政事分开、事企分开,强化公益属性。
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:
去行政化:剥离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,减少行政干预,回归公益服务本质。
优化机构设置:精简事业单位数量,对职能重复、效率低下的单位予以合并或撤销。
推进市场化:将部分不具备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,逐步推向市场。
调整人员结构:优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,重点向专业技术岗位倾斜,减少管理型岗位。
02
哪些岗位将在改革中被取消?
随着改革的深入,多地已经开始对事业单位岗位进行调整,以下几类岗位可能面临被取消的风险:
1. 行政类岗位
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去行政化,行政类岗位首当其冲。许多事业单位原本承担着与行政机关相似的职能,如审批、监管等,但随着改革,这些职能将被剥离,相关岗位也将随之取消。
比如:某地一些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主任、行政助理等岗位已被撤销,原有职能转移到专门的行政机关。
2. 辅助性岗位
事业单位改革强调精简人员、提升效率,对于一些非核心岗位,如后勤服务、文秘、保洁、安保等,将更多采用外包服务的形式。
比如:某地一所公立医院通过外包方式,将食堂、保洁和安保等辅助性岗位转交给专业公司,原岗位人员被清退。
3. 重复性岗位
在机构整合过程中,许多职能重复的事业单位被撤销或合并,导致部分岗位不再需要。
比如:某地文化馆与艺术团合并后,行政管理岗位减少30%,部分人员被裁撤或转岗。
4. 被转企单位的岗位
原因:改革将部分不具备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,原有岗位的编制身份随之取消,人员改为企业员工。
比如:某地一家技术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企业后,原事业编制人员身份被取消,部分编外人员因无稳定劳动合同被解聘。
5. 临时性岗位
随着改革推进,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更加规范化,临时性岗位被全面清理。
比如:某市推动事业单位临时用工清退,数千名短期合同工失去了工作。
03
编外人员为何受影响最大?
事业单位改革中,编外人员往往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,这主要源于以下原因:
1. 无稳定编制保障
编外人员没有“铁饭碗”,劳动合同的续签完全取决于单位需求。一旦改革导致岗位裁撤,编外人员通常是优先被清退的对象。
2. 缺乏劳动权益保障
部分事业单位对编外人员的管理不规范,劳动合同签订不完善,社保缴纳不足,导致改革后这些人员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。
3. 市场竞争压力大
改革后,一些编外人员可能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就业环境,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人员再就业难度更高。
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,其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、提升服务效能。然而,改革也对现有岗位和人员结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。特别是编外人员作为改革的“弱势群体”,更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。
面对变革,每个人都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,把握机遇,提升自身能力,共同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后的新格局。
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