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,为帝王效力向来是风险极高的职业。正如古语所言伴君如伴虎,朝堂之上稍有不慎,轻则丢官罢职,重则人头落地。然而在五代十国这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乱世中,却有一位传奇人物冯道,以其过人的政治智慧,先后侍奉过四朝代的十位皇帝,始终位居权力核心,堪称中国古代政坛的不倒翁。 冯道生于唐末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,自幼聪慧过人,尤其擅长文章辞赋。据《旧五代史》记载,他常常手不释卷,安贫乐道,在照顾双亲之余,总是埋头苦读。当时正值唐朝末年,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,战火连年不断,整个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。年轻的冯道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。
天佑年间,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征召为幕僚。然而这位刚正不阿的年轻人因直言进谏触怒了刘守光,被投入大牢。出狱后,冯道审时度势,毅然投奔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李存勖。李存勖建立后唐后,对冯道委以重任,先后任命他为中书舍人、户部侍郎等职。冯道处理政务一丝不苟,深得李存勖信任,逐渐成为后唐政权的重要支柱。 在梁晋争霸的关键时期,曾发生过一件耐人寻味的事。当时郭崇韬建议裁减军中冗员,引发李存勖勃然大怒。这位性情暴躁的皇帝竟赌气要退位,命令冯道立即起草退位诏书。当李存勖已经做好退位准备时,冯道却迟迟不肯动笔。在李存勖再三催促下,冯道从容进谏:当务之急是与梁军决战,而非内耗。这番忠言让李存勖如梦初醒,当即收回成命。 李存勖政权覆灭后,李嗣源即位为后唐明宗。冯道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,很快就被擢升为宰相。这位文官出身的政治家不仅学识渊博,更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行伍出身的明宗进谏。当明宗询问民间疾苦时,冯道直言谷贱伤农,建议皇帝深入民间体察民情。他的谏言总能切中要害,却又让明宗易于接受。冯道在朝堂上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善于把握进谏的分寸。有一次,明宗得到一枚刻有传国宝万岁杯的玉环,爱不释手。当明宗得意地向冯道展示时,冯道却意味深长地说:有形之物不足为贵,陛下身负的无形之宝才是至宝。见明宗不解,他解释道:仁义才是帝王之宝。皇位虽贵,需以仁德守之。这番充满哲理的话语让行伍出身的明宗先是困惑,待明白冯道是在称赞他的仁德后,不禁龙颜大悦。 公元934年,潞王李从珂起兵造反。当唐愍帝弃城而逃时,冯道立即判断出大势已去,果断率领百官开城迎降。这一明智之举不仅保全了自身,也避免了都城的生灵涂炭。此后,冯道又先后在后晋、后汉、后周等政权中担任要职,无论龙椅上坐着哪位皇帝,他总能稳居权力中枢。 值得一提的是,冯道虽位极人臣,却始终保持着清廉自守的品格。他回乡守丧时,见家乡饥荒严重,立即拿出全部俸禄赈济灾民。当将领们献上掳掠来的女子时,他不仅设法送她们回家,还赠予银钱作为盘缠。这些善举使他在百姓中赢得了极高声望,去世时百姓自发上街送葬。 尽管后世对冯道历仕多朝的行为颇有微词,认为他缺乏传统士大夫的气节。但在那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乱世,他不仅保全了自己,更庇护了无数百姓。正如《旧五代史》所载,冯道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,在动荡的时代中维持了相对的稳定,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