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翁同龢(1830年5月19日-1904年7月4日),字叔平,号松禅,晚号瓶庵居士,是中国江苏常熟人,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、书法家以及状元。
赏析——白话文“养成笔力可扛鼎,准备花时要索诗”,此句对仗工整,意蕴深远,短短十四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创作哲理与人生态度。
“养成笔力可扛鼎,准备花时要索诗”,此句对仗工整,意蕴深远,短短十四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创作哲理与人生态度。从字面意思来看,“养成笔力可扛鼎”,旨在强调写作者需具备强大的笔力。“笔力可扛鼎” 化用了 “力能扛鼎” 这一典故,原指力气极大,能举起沉重的大鼎,此处借喻为写作者的文字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深度,能够承载丰富的思想与情感,如大鼎之厚重,不可轻易撼动。这意味着创作者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、浮于表面的表达,而应在日常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写作能力,通过广泛阅读、深入思考、反复练习,积累知识,锤炼技巧,提升素养,使自己的文字拥有如鼎般的分量与质感,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。“准备花时要索诗” 则别有意趣。“花时” 通常代表着美好的时光、美好的事物,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与灵感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面对生活中那些如花朵般绚烂、美好的时刻,不能仅仅是走马观花、浅尝辄止地欣赏,而要主动地去追寻诗意,用诗歌或文字去捕捉、记录这些瞬间。这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积极主动的创作态度,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,善于发现美好,并且及时地将这些美好转化为文字,让诗意在笔尖流淌,使生活的美好得以永恒地留存。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剖析,这两句诗传达出一种关于创作的循序渐进与厚积薄发的理念。“养成笔力” 是一个长期的、积累的过程,如同滴水穿石,非一日之功。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磨砺,才能拥有 “可扛鼎” 的笔力。而 “准备花时要索诗” 则是在强调灵感与创作的时机。当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如花朵般绽放时,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和敏锐的感知去抓住它们,将平时积累的笔力与当下的灵感相结合,创作出动人的诗篇。这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没有扎实的笔力,即便有再多的灵感,也难以将其完美地呈现;而若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瞬间,笔力也将无用武之地。同时,这两句诗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领域,它还可以延伸到人生的各个方面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,使自己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应对各种挑战,就如同养成笔力一般。而当机遇如 “花时” 般降临,我们要能够及时把握,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去实现自己的价值,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。总之,“养成笔力可扛鼎,准备花时要索诗”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,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乃至人生的重要哲理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。文言文——夫文者,心之声也;诗者,志之华也。欲成佳作,必具笔力,且怀诗心。故曰:“养成笔力可扛鼎,准备花时要索诗。”此语诚为至理,道尽创作之要旨。
笔力者,非一朝一夕可成。须如积土成山,积水成渊,假以时日,方得深厚。古之大家,自幼饱读诗书,经史子集,无不涉猎。观其为文,旁征博引,信手拈来,皆成妙趣。
此皆平日积累之功也。又勤加练笔,日不辍耕,如良工琢玉,精雕细刻,方使文辞流畅,表意精准。更需洞察世事,体人情之冷暖,悟万物之兴衰,方能笔下有物,情真意切。
如此,笔力渐长,如鼎之厚重,能扛千斤之思,载万世之情。
至于花时索诗,乃捕捉灵感,抒发情志之举。花时者,或为春日繁花似锦,或为秋夜明月高悬;或为人生得意之刻,或为黯然神伤之时。
凡此种种,皆为生活之诗意所在。当此时也,若能把握机缘,以笔为媒,将心中所感、眼中所见,诉诸笔端,必能成动人之章。诗不必求工于字句,而贵在真情流露,如清泉石上流,自然天成。
昔者,李太白仗剑天涯,豪情满怀。遇山川之壮丽,感人生之快意,挥笔即就千古名篇。其笔力纵横捭阖,诗心豪放不羁,留下无数佳话。
杜子美身处乱世,心系苍生,以笔为剑,刺向社会之疮痍。其诗沉郁顿挫,笔力千钧,饱含对家国百姓的深情。他们皆深谙养成笔力与花时索诗之道,故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篇章。
今之学者,亦当以此为鉴。潜心治学,广闻博识,磨砺笔力,以待时机。莫负生活之美好,莫忘心中之诗心。
当花时来临,勇敢索诗,让文字绽放出时代的光芒,让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。如此,方能无愧于时代,无愧于文学之使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