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A股迎来颠覆性改革:险资全面实施“当年+三年+五年”周期考核新规,终结“短炒”时代! 政策强制机构资金“做时间的朋友”,公募、社保、年金同步推进长周期考核,未来3年每年至少为A股输血数千亿。 巴菲特用60年5万倍收益验证“长钱长投”的力量,如今普通投资者终于等来制度红利,不用再和量化机器拼手速,时间成了散户最奢侈的武器。
险资考核大变
保险资金投资考核正式告别“一年定生死”。 新规要求险企将三年、五年周期的业绩权重提升至50%以上,彻底改变过去“年底冲排名、追涨杀跌”的短视行为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已批复三批长期股票投资试点,总规模达2220亿元,资金锁定在科技创新、低估值蓝筹领域。
国有保险公司被下达硬指标: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%必须投向A股,且比例持续提升。 以2024年寿险保费2.5万亿元估算,仅此一项每年可新增约7500亿元长期资金。
公募基金同步“转向
证监会5月发布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强制要求基金投资收益的三年以上中长期考核权重不低于80%。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不再被季度排名绑架,敢在优质股下跌时加仓,而非割肉追热点。
同步改革的还有企业年金。 人社部2025年首次在季度报告中新增“近三年累计收益率”统计,明确释放长周期考核信号。 年金管理人的业绩评价从“今年赚多少”转向“三年滚雪球”。
增量资金目标
政策为各类长期资金设定明确的入市KPI:
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未来3年每年增长10%,2024年公募持股市值约7.1万亿元,年增量将超7000亿元;
社保基金、养老保险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拟从30%提至40%,释放约6000亿元空间;
QFII/RQFII准入简化,互联互通标的扩容,年内预计引入外资3000亿元。
巴菲特为何“拿住10年”能赚100倍?
巴菲特用60年19.9%的年化收益验证复利威力。 关键操作均发生在市场恐慌期:1987年美股崩盘后买入可口可乐,10年上涨10倍;1989年银行业危机中投资富国银行,10年上涨近10倍;2008年金融危机抄底高盛优先股,年息10%+赎回溢价。
伯克希尔历史上四次跌幅超30%(1987、1990、2000、2008年),但拉长到五年周期全部创出新高。 巴菲特称“3年是评判绩效的最短周期”,与当前A股政策导向完全契合。
普通人的机会
量化机构用毫秒级交易收割散户,但面对持有5年以上的资金毫无办法。 普通投资者最大优势是“等得起”:
产业资本、国家队在熊市买入大蓝筹,持有3-5年等待价值回归。 例如2016年A股熔断后,险资大举增持银行股,招商银行五年涨幅超200%;
短期波动无法预测,但3-5年周期中,股价90%概率反映企业真实价值。 茅台上市20年年化收益31%,但其中60%的收益来自7%的交易日,错过关键时段收益归零。
实操策略:三招搭上“长钱”便车
借基入市:科创主题基金、红利ETF成政策受益标的。 2025年上半年科创50ETF份额增长40%,机构借道布局硬科技;
锁定高护城河企业:消费龙头(茅台毛利率91.5%)、成本霸主(宁德时代市占率37%)、高分红蓝筹(招行股息率4.5%)是险资核心持仓;
底仓+机动仓管理焦虑:70%资金长持优质股,30%现金用于大跌补仓。 五粮液2024年动态PE跌至8.7倍(历史中枢25倍)时,定投成本降低40%。
政策背后的市场痛点:为何必须改?
A股散户交易占比达60%,机构却深陷“散户化”操作:
2021年核心资产泡沫中,公募超配白酒至仓位上限,随后板块腰斩;
2024年微盘股崩盘前,量化基金扎堆抱团,导致流动性危机。
短期考核倒逼机构追涨杀跌,形成恶性循环。 新规下,保险、年金等长线资金必须配置低波动资产,倒逼上市公司提升质量。 2025年A股回购金额突破2000亿元,分红比例提至35%,企业更愿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。
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