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公考老师解析成语“目无全牛”,将其意思说成是形容缺乏整体观。真的胡说八道。
成语“目无全牛”的典源出自战国庄周的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牛者;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
这段话讲的就是历史上相当著名的故事“庖丁解牛”。
有个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。凡手接触的地方,肩膀靠着的地方,脚踩着的地方,膝盖顶住的地方,都哗哗地响,刀子刺进牛体,发出霍霍的声音,充满音律美。
文惠君说:“你的技术怎么这么厉害呢?”
丁说:“我开始宰牛时,看到的都是整头的牛;三年后,就不再看到整头的牛了;现在,我用精神去接触牛,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,击入大的缝隙,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,依着牛体的组织进行解剖。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,因为他们用刀割肉;一般厨师每月换一把刀,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。现在,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了,宰的牛有几千头了,刀口还像刚磨的一样。”
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“目无全牛”,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眼中没有整头牛,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、筋骨相连的间隙、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,用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,得心应手,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。成语也作“目牛无全”。
“目无全牛”是比喻技艺精湛纯熟,不是形容缺乏整体观,也不是形容目光短浅。
成语古人多有运用,如,唐代杨承和的《邠国公功德铭》中有:“操利柄而目无全牛,执其吭如刍豢悦口。”
晋代孙绰的《游天台山赋》中也有:“害马已去,世事都捐,投刃皆虚,目牛无全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